聚焦国家关键问题,实现多领域学科融合,探求科学发展路径,推进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卢纯:长江大保护要用综合跨界的方式重构人居、产业、生态三个空间

11月2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三峡集团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卢纯教授一行莅临我院调研指导工作并座谈,并就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的研究工作以及研究院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聚焦重大关键问题

研究院要聚焦国家关心的重大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处理好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关系,找准长江大保护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例如长江上中下游三段差异性生态体系的差别保护、修复和治理,站在整体层面,重现实、重实际,分类施策,找到最佳综合治理方法。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研究院要加快构建长江大保护的科学评价体系,要让科学成果的成为评价依据;同时要加快长江流域本体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推动学科跨界融合 

长江大保护要解决人居、产业、生态三个空间的重构,跨学科融合解决好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而不是只解决单一的问题,才能真正接地气地落实长江综合保护,实现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单一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是没有价值的,必须多产业多领域高度融合才能解决问题。这一点在研究院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同样适用,需要避免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引进不同学科、领域的一流人才,实现跨界互补。    

探寻科学发展路径

长江大保护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更不是为了保护而不发展,要寻求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长期均衡转化的路径和方法。如果失去了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保护也没有意义。解决如何实现保护和生态绿色发展的长期均衡协调问题最能体现研究院成立的价值和意义。

探索长江大保护商业运营模式

研究院要主动探索与技术相匹配的可持续商业运营模式。长江保护与治理技术再成熟,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商业运营模式,就不能变成现实,就仅仅只是技术优势,不能变成经济优势,更不能变成实际的优势,无法实现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发展。

优化未来发展定位  

长江问题绝不仅仅是生态问题,生态问题也不仅仅是水的问题。研究院要对现有定位进行必要的调整,适当强化经济模式发展趋势的研究。尽管不可能全部涉及,但跨界定位才能找出并打造长江院区别于一般生态研究院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特色,才能高度对接国家需求、成为世界级的智库。

加强政产学研协同 

高校、政府和企业在长江大保护当中,具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关系和不同的机制。研究院要努力协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央企和高校多方面的力量,形成政产学研合力的国家力量,实现多产业多领域的高度融合,在大保护的前提下,促进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发展。

争取获得更多支持 

研究院目前已经得到了教育部、环保部和水利部的支持,未来要争取得到国务院的支持,成为国家在重大环保问题方面的重要科技支撑,争取设立国家重大研究专项和申请国家实验室,成为国家长江大保护领导小组决策的一个重要支撑机构。

同时,研究院当下要继续争取江苏省政府的支持,认真解决好吴政隆省长提出的五个重大问题,和省发改委密切合作,将五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系统化、高级化、规范化,沿江向上向下拓展推广,为沿江省市提供借鉴的价值。

此外,研究院应该继续和三峡集团保持实质性的合作关系。长江院要把握好三峡集团真正的需求,将合作关系建立在双方需求的基础上,让合作成为双方发自内心的需要、事业发展的需要,为解决重大问题提供方案。

座谈会上,三峡集团环境保护部主任王殿常,上海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蔡玮良,三峡集团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集团办公室主任徐俊新等领导也表示,长江大保护目前到了关键性阶段,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与我院的合作,开展人才互助培养模式,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集中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围绕长江大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提供科技和政策支撑。 

订阅我们的新闻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