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院5名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的评审结果,我院共获资助项目5项,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1项、面上项目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1项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项目名称:流域陆表水文过程与水资源安全
  • 项目简介:以“高原寒区水文过程与水资源安全”为主题,针对高原寒区极端气候与复杂陆表特征,开展野外观测与室内试验,探究降雨、融雪/冰、冻土等影响的多水源径流形成机理,构建水热耦合的高原寒区分布式水文模型,预测未来气候与下垫面变化下的冰雪洪水与水资源演变态势,为水安全保障提供科技参考。
  • 项目负责人简介:金君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万人”青拔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第二次青藏科考子专题1项,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研究及水利部等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在Engineering、JH、HESS和《水科学进展》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与需水演变研究关键技术》《气候驱动与流域下垫面变化的水文效应》等学术专著6部,译著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0项,参编行业标准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兼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水旱与森林草原火灾专委会秘书长、中国气象学会水文气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青工委副主任委员,Engineering期刊青年编委。

面上项目

  • 项目名称:海河流域中小河流产汇流过程的时空动态机理与智能化模拟研究
  • 项目简介:针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河流域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难题,融合多源遥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开展产汇流机理与智能预报方法研究。通过构建多因子特征指标体系,揭示下垫面异质性及产汇流时空相似规律;解析水利工程与地下水超采对汇流的影响,提出非线性模拟方法;进而建立物理机制约束下的智能洪水预报模型,发展参数迁移学习与自适应优化技术,建立缺资料地区的有效预报方法。研究旨在中小河流产汇流理论、智能建模与多维感知融合等方面取得创新。
  • 项目负责人简介张珂,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入选者、江苏省杰青。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水文遥感及生态水文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各类工程应用项目50余项。主持的研究成果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等4项重要奖励;个人荣获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中国水利学会刘光文青年科技奖、第九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担任JH等6个SCI期刊副主编/编委,并担任国际环境建模与软件协会秘书长、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水文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水利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在JH、HESS、WRR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0余项。
  • 项目名称:长江流域极端降雨对氮磷输移的非线性驱动机制和生态效应研究
  • 项目简介:针对典型流域内复杂的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耦合作用,通过水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建模技术,系统开展极端降雨事件识别、非线性特征量化(如阈值效应、滞后效应)和驱动机制解析,为流域水环境过程解析和级联效应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 项目负责人简介直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外优青,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水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研究流域水文-水环境过程、气候变化下的水环境演变机制,开发了基于物理过程的流域反应运移模型和基于水文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并在全球不同气候带的多个流域中得到应用。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Water和PNAS等领域权威期刊。荣获2024年国际数字地球协会青年科学家奖、2024年南京大学紫金全兴环境基金青年学者奖和2023年国际华人青年水科学协会青年科学家最佳论文奖。担任WRR期刊副主编、《水资源保护》、《湖泊科学》和《人民珠江》等期刊编委,以及The Innovation和Sustainable Horizons等期刊青年编委。
  • 项目名称:复杂水文地质条件下滨海地下水库陆源氮迁移转化机制研究
  • 项目简介:聚焦于滨海地下水库陆源氮污染物迁移转化机制,系统分析地下水库咸水回退的动力学过程和水盐分布规律,深入揭示陆源氮迁移转化特征、排泄机理以及与咸水混合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成果将有效支撑我国滨海地区地下水污染精准防治。
  • 项目负责人简介:尹吉娜,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海岸带地下水动力及污染物迁移等方面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纵向课题7项,参与长江联合基金项目等国内外科研课题近20项。已在WRR,AWR,JH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包括第一和唯一通讯作者16篇。申请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登记软著10余项。成果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担任《地质科技通报》等学术期刊青年编委和特邀主编。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类)[原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项目名称:高海拔冰川流域“地下水-河流-大气”连续体的碳迁移转化机理
  • 项目简介:以青藏高原典型高海拔冰川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惰性气体人工注射实验、多种类高频溶解性气体环境示踪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高精度量化“地下水-河流-大气”连续体中碳的物理交换与生物地球化学反应过程。研究成果将为高海拔冰川流域CO2和CH4的迁移转化与排放过程提供动力学机制的理解。
  • 项目负责人简介:汪钏,博士后。主要从事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研究,利用多种类惰性气体和反应性气体,在我国西北干旱区、东部湿润山丘区、青藏高原高寒区以及欧洲碳封存试验场地开展过野外监测与数值模拟工作,相关成果发表在EST和JH等专业期刊上。
喜报

特写图片

喜报

订阅我们的新闻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