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苗:中国环境水科学的挑战与机遇

5 月

河海大学闻天馆108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活动时间: 2021-05-14 10:00 - 12:00活动分类:

郑春苗主讲人

  • 南方科技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创院院长
  • 生态环境部 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 主任
  • 国际水文科协(IAHS)国际地下水委员会 前主席
  •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
  • 美国地质学会O.E. Meinzer Award 与 Birdsall-Dreiss Distinguished Lecturer 获得者
  • 美国地下水协会M. King Hubbert Award 与 John Hem Award 获得者

报告人简介

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兼校长办公会成员(国际事务),生态环境部国家环境保护流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环境地球科学学科指导专家组成员。1983年获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麦德逊)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George Lindahl III冠名讲席教授、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兼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包括流域尺度生态-水文过程、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技术、以及新型污染物生态与人体健康风险等。开发了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国际通用软件MT3D和MT3DMS,在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使用。已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专著6部,谷歌学术被引总数1.3万余次。目前或者曾经兼任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Journal of Hydrology, Groundwater, Hydrogeology JournalVadose Zone Journal等国际水文与水资源领域顶尖学术期刊副主编,国际水文科协(IAHS)国际地下水委员会主席,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水文科学核心小组成员。主持编写了国家基金委-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持的白皮书《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2009年出版),并参与编写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的战略报告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Hydrologic Sciences (2012年出版)。获得多项国际水文地质与地下水科学领域重要奖项,包括:美国地下水协会John Hem奖(1998)与M. King Hubbert奖(2013)、美国地质学会Birdsall-Dreiss杰出讲席奖(2009)与O.E. Meinzer奖(2013)。2014年被授予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地学系杰出校友奖。1999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 2019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AGU Fellow),以表彰其为地球和空间科学发展做出的开创性卓越贡献。

内容简介

环境水科学研究与陆地水循环紧密耦合的生态环境过程,运用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球水圈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变化规律、驱动机制和调节策略。环境水科学关注水循环这一地球表层系统变化的驱动因子,聚焦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护的关键科学问题,可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和水灾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及生态退化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及社会稳定,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突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多学科交叉,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水与生态系统耦合的研究,是国家的重大需求,需要环境水科学担当起支撑我国新时期治水方略的历史使命。本报告将梳理环境水科学发展现状,并分析学科发展需求与趋势。同时,基于报告人过去十五年的几项研究工作,包括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黑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及粤港澳地区水污染对水安全和可持续利用造成的威胁,探讨我国环境水科学急需解决的重要挑战,以及这一领域未来的优先发展方向和重大机遇。

回看讲座

Canton Tower of Guangzhou Overseeing the Pearl River

特写图片

Canton Tower of Guangzhou Overseeing the Pearl Ri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supporting a lush livelihood of megacities such as Guangzhou, Zhuhai, Shenzhen, Macau, and Hong Kong, is facing increasing stress in water security under the 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interferenc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and sea level rise.

Photo by Steven Liao from Pixabay, license free

订阅我们的新闻邮件